促美育 同成长
王庄、练塘、张桥联合开展“导师伴我成长”艺术教研活动
在金秋温馨恬静的阳光下,感受和煦轻柔的微风,为了促进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顺利展开,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2022年10月31日上午王庄、练塘和张桥中心小学联合开展的“导师伴我成长”艺术教研活动,教研员徐瑛老师以及三校的各位艺术教师和分管领导们参加了此次教研。该活动由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承办。
首先由王庄中心小学周亭老师和张桥中心小学黄颖凡老师分别执教三年级上册《别致的小花瓶》、《红色的画》。
周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语言温和,课件制作精美,环节清晰紧凑,用灵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青花瓷器的器型美、纹样美,并通过欣赏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青花瓷器型和纹样的设计创作,作业效果各有千秋,个性纷呈,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习美术的独特乐趣。
黄老师课堂氛围融洽,善于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整堂课围绕“红色的画”这一主题,以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导入该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红,游览名家画廊,欣赏中外名画及同龄人的作品,感受红色带给人的温暖、热烈、喜庆……的感觉。设计了用多种事物叠加的方式重组画面,简单有效,继而完成一幅红色的画。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两位青年教师就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困惑、课后反思等和大家进行了分享。沈亚琴、袁欢、冯青等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周老师的课朴实又精心,营造了浓浓的美术学习氛围,讲述青花瓷纹样的环节稍显复杂,可以总结并讲述不同朝代青花瓷的演变过程,具体分析在不同花瓶结构上分别能运用哪种纹样,再进行现场示范会更直观,更易理解。
黄老师的课设计新颖,准备充分,课堂氛围活跃,多个问题让学生挑选着来回答的方式,让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机会。同时,用孩子的口吻设计的视频引领学生思考的同时,又贴近生活。同时,提出应注意板书中对于色彩的认知可以用色块展示,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张桥中心小学龚立新老师评课:第一部分,黄老师主要是采用了一个调色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的兴趣。第二部分,要解决“红色的画”的题材、红色的视觉感受、为什么叫红色的画、农民画为何在作品中运用红色。可以说,要解决的问题多而集中。黄老师先用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最广阔的联想,而后引导学生识读生活中的照片弥补想象的不足,由虚到实,思路清晰。而后,发现红色的特殊艺术感受。在农民画的欣赏中,黄老师又用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呈现灵活,学生自主选择,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探索。小结时能点明民间百姓用色直白、朴素的审美心理。第三部分,主要是欣赏艺术家和学生的主题作品。艺术家作品的欣赏旨在学习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红色画”的,里边选的作品画种不同、画风不同,使用到的方法也不同,能够最大限度的打破学生用色的思维束缚。而学生作品的欣赏,则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再一次突破学生表现的题材,实现迁移和拓展;二是比较哪幅作品“红色”用的好,引发学生关注用色、配色,丰富色彩经验。从中可以看出黄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思路清晰,指向明确。第四部分,教师现场演示,比观看视频更易触动学生。同时,生活材料的创新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尝试欲望,新颖的表现形式又一次去冲击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大胆表现成为可能。
活动最后,常熟市教研室艺术教研员徐瑛老师对两节课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首先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上课的表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创设情境应该要贯穿始终,衔接完整,要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学习。2、放低身段,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课堂导入不宜过深,贴近学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3、板书设计要有美感,作品展示要突出。4、教学内容信息量不宜过多,懂得删繁就简,挖掘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礼。在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颁布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继续在研讨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认真落实我们备课、磨课、上课、评价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建设“品质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