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橙黄橘绿处,教学研讨不止步 ——记张桥中心小学语文组统编教材课例研讨活动
秋风习习,丹桂飘香,正是橙黄橘绿时,张小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统编教材的课例研讨活动。语文统编教材自2017年正式使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独特的单元编排体例,扎实的语文要素,新颖的课文内容,这些都成为了语文老师讨论的话题。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成为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解决问题,还要从课堂中找答案。今天,常熟市语文教研员支冬芬老师和谢美莲老师用生动的课堂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用好统编教材。
精彩课堂你呈现
谢美莲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第二课时。本课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无穷的想象中,让学生在音乐、文字的陶冶下,想象画面,丰富内心。上课伊始,谢老师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让学生听写词语,在课堂上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学生第一课时的掌握情况。接着谢老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第九自然段的教学上,先让学生通过划线找句子的方式找到自然段中写实和想象的句子,用直观的线条让学生感受段落的特点——写实少,想象多,这样学生就能明确把握段落学习的重点。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谢老师用三幅不同的图画对应不同的文字,从而让学生体会乐曲的不同变化而带来的不同情感,走进音乐家的内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在课堂的最后,谢老师用小练笔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找到学生的薄弱点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支冬芬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本课用三件事串联起全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外求学时看到外国列强欺压中国人民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在课堂上支老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特别是学习单的运用让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上课伊始,支老师先上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周恩来,再结合课后习题中的诗歌,了解周恩来所处的年代,最后联系课题让学生较为完整地介绍周恩来,把学生带入人物情境中,让学生对那段原本陌生的历史熟悉起来,为理解课文作铺垫。支老师的课堂之所以扎实有效源于支老师对于字词句的教学能够层层递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词语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先解读关于地点的4个词语,再出示地图,帮助学生标注地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事件的发生地。同时对于难理解的词语,支老师采用猜测、看图、查字义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了解课文内容。长句子的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支老师不紧不慢,循序渐进,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智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如何读好长句子,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的亮点是一幅结构图。小小的结构图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老师用最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的思路,找到关键词,进而概括课文内容,达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目的。
精益求精共研讨
两节精彩的课例展示结束后,全体语文老师集中会议室,开启了一个半小时的教学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老师们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课堂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有待改进的地方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六年级的嵇老师认为,谢老师的课堂充满了魅力,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在老师充满美感的讲述中一一呈现,从文字到画面,从画面到感受,层层递进,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徜徉在丰富的想象中,内心世界获得了满足。四年级的戴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月光曲》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想象画面,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人物品质的教学不是重点,可以略过。
五年级的高老师重点关注了支老师的课堂,她认为支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一张学习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作用强大。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理共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以生为本,从字词句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教无涯,研不止。统编教材这一个新鲜事物将引领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走向更远的未来。作文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要多多学习优秀的课例,把准教材的“命脉”,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收获满满的“黄橙、绿橘”!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