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
——张桥中心小学“心桥学院”与“AI赋能教育”智研团队联合会议圆满召开
2025年9月25日,张桥中心小学“未来教室”内,一场以“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为主题的“心桥学院”与“AI赋能教育”智研团队联合会议在此举行。本次会议聚焦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解惑、观看、思考、尝试”四大环节,为教师团队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与实践路径,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台阶。
一、明确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抓手
会议伊始,主持人开宗明义,提出四大关键词:“解惑”(厘清本学期工作安排)、“观看”(学习典型案例)、“思考”(结合学科探索AI应用)、“尝试”(推动技术落地)。会议强调,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工作者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拥抱变革,通过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交流与研究,形成“学习-实践-反思-优化”的闭环机制。
二、解惑:锚定方向,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
针对本学期工作安排,会议明确将“心桥学院”与“AI智研团队”活动深度整合,每月都将安排研讨日。故在会议中布置了相关教师一个核心任务:十月会议需“带着问题来”,学校将根据问题难度与学科覆盖面,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此举旨在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形成“校本研修+专家引领”的双轮驱动模式。
三、观看:案例抛砖引玉,激发创新灵感
为降低教师探索AI的门槛,会议展示了一系列由龚老师自主研发的典型案例,覆盖语数外主学科工具,重点解析其设计逻辑与应用场景:
1. “数学速算”小工具
通过灵活切换运算类型、动态调整题目难度与数量,结合学号排名榜与错误统计功能,实现“高密度训练+精准补缺”。2.0版本新增小数点运算,适配高年级需求。
2. “语文词语默写”小工具
支持教师随时导入词语库,随机生成填空位置,并实时输出错误统计,可灵活应用于单课、单元或学期检测。
3. “英汉单词互译”“看拼音写词语”等工具
针对语言学习痛点,提供个性化默写、朗读检测与错别字筛查功能,助力学生夯实基础。
此外,会议还演示了“促思生智”思维导图工具与课文《太阳》的融合案例,展现AI在思维可视化中的潜力。
四、思考:亮点与挑战并存,共谋可持续发展
与会教师围绕AI赋能教育的亮点与注意点展开深入讨论:
• 亮点:
o 减负增效:AI替代重复性劳动(如出题、批改),释放教师时间;
o 数据驱动:快速检测学生薄弱环节,支持个性化辅导;
o 激发内驱:排行榜机制点燃学生竞争意识,提升课堂参与度。
• 注意点:
o 跨平台兼容性:需优化工具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适配性;
o 学科特色挖掘:鼓励教师结合学科本质开发专属工具;
o 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原创意识,规范工具使用范围与保密措施。
五、尝试:从“会用”到“善创”,实践引领成长
会议最后设置互动环节,教师们分组研讨AI赋能的学科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 精准描述需求:向AI输入指令时需明确文字、颜色、位置等功能细节;
• 实践反馈循环: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提交至下次会议共商解决方案。
结语
本次会议以“问题导向、案例驱动、实践落地”为核心理念,为张桥中心小学的AI教育探索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心桥学院”与智研团队的协同创新,推动AI技术从“工具辅助”向“教育生态重构”跃升,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